(2)多齿轮式渐开线外啮合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 多齿轮的齿轮马达可以增加输出转矩。这种马达通常由几个空转齿轮与一个转矩输出齿轮组成,空转齿轮均匀地分布在转矩输出齿轮的周围,转矩输出齿轮比空转齿轮大[但三齿轮的马达一般都将齿轮做得同样大,如图B (a)所示]。图B(b)所示为四齿轮液压马达,转矩输出齿轮与输出轴连在一起,其作用是将空转齿轮的液压力所产生的转矩加以放大。此时,马达壳体(或前、后盖)上开有相应的几个进油口和几个回油口,分别和高压油管及回油管相连接。有的马达齿轮数多达11个,当工作压差△p =1OMPa和转速,2≤lOOr/min时,其输出转矩高达21000N·m。
(3)摆线内啮合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 摆线内啮合齿轮马达是一种多点接触的齿轮马达,又称摆线转子马达(简称为摆线马达)。摆线内啮合齿轮马达分为内外转子式和行星转子式两大类。后者还可以按定予的结构形式以及配流方式进行更详细的分类。
①内外转子式摆线马达这种马达几乎与内外转子式摆线泵一样,但有以下不同点。
a.为了保证较高的启动转矩,在中高压时,往往不是采用浮动补偿侧板结构,而是用提高加工精度减小轴向间隙(一般为0.0125mm,有的甚至做到0.005mm)的办法来获取较高的容积效率。
b.对零件的尺寸及精度有较高要求。
c.除了使配流侧板的结构完全对称外,还采用两个单向泄漏阀,保证正反转时都能将泄漏油引至回油口。
②行星转子式摆线马达 这种马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摆线针齿内啮合行星齿轮传动,图C所示为其工作原理。内齿轮(即定子)2的轮齿齿廓(即针齿)由以d为直径的圆弧构成;小齿轮(即转子)1的轮齿齿廓是圆弧的共轭曲线,即圆弧中心轨迹a(整条的短幅外摆线)的等距曲线。转子中心O1和定子中心O2之间有偏心距e。当两轮的齿数差为1时,两轮所有的轮齿都能啮合,且形成z2(定子针齿数)个独立的容积变化的密封腔。当作为马达时,这些密封腔容积变大的部分通过配油机构(如配流轴,其外形见图D)通以高压油,使马达转子旋转。另一些容积变小的密封腔通过配油机构,排出低压油。如此循环,液压马达连续工作,输出转矩和转速。通常的摆线马达采用6~7或8~9齿啮合。此处以6~7齿啮合(转子齿数为z1=6,定子齿数z2=7)为例来说明其配流原理。如图E所示,两相互啮合的齿形成22个密封容腔。转子在压力油作用下,在绕自身轴线O1自转的同时,转子中心O1还绕定子中心O2作高速反向公转(当转子公转即转子沿定子滚动时,其吸、压油腔不断改变,但始终以连心线O1O2为界),分成两腔,一侧的齿间容积增大即为吸油腔,另一侧的齿间容积缩小即为排油腔。公转一转(此时齿间容积完成一次进、回油循环),反向自转一个齿,即转子公转z1圈时才自转1转。公转与自转的速比为i=-z1:1。转子的自转运动通过花键联轴器(图中未画出)传递给输出轴,随连心线0102的旋转而同步旋转(当转子反时针自转1/z1,即自转一个齿时,高压腔按公转方向顺时针旋转一周),即高压腔按(5、6、7) →(6、7、1) →(7、1、2) →(1、2、3) →……→(5、6、7)的顺序循环下去。高压腔的连续旋转,使转子和输出轴线连续旋转。如果改变马达进出油的方向,则马达输出轴的旋转方向也改变。